COVID-19/疫情下皮膚常見 3 狀況!臉部、手部保養策略一次看
12 月 1 日戶外空間可脫口罩,不過新冠疫情爆發以來,民眾已習慣配戴口罩,也因此出現許多肌膚問題,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醫師許紹軒也分享疫情下臉部、手部保養的策略。
許紹軒醫師表示,疫情下常看見的肌膚問題包括面部皮膚炎、青春痘、玫瑰斑以及手部皮膚炎,他表示,由於戴口罩時,口罩覆蓋區域處於高溫狀態,使水分加速蒸散,加上口罩內層摩擦刺激,容易讓面部皮膚產生發炎的狀況。
此外,由於口罩覆蓋阻塞毛孔,使角質及皮脂(粉刺)代謝不易,也會導致痤瘡(青春痘)及毛囊炎發生;至於玫瑰斑(酒糟)的發生原因則為口罩覆蓋後高溫導致微血管容易擴張,造成臉部泛紅,許紹軒醫師指出,通常年輕女性的發生率較高,原因是由於體質與荷爾蒙原因導致。
疫情下臉部、手部保養策略
而疫情下民眾也養成常以酒精、清潔液清潔手部的習慣,許紹軒醫師指出,若過度頻繁清潔,會洗去過多皮脂,破壞角質層含水度及完整性。
許紹軒醫師指出,疫情下臉部皮膚的「保濕」相當重要,「臉部清潔建議使用弱酸性到中性的清潔用品,鹼性過強會讓影響皮膚表面蛋白質的作用、功能,並加速脂質溶解、破壞保濕功能。」
另外,清潔完臉部過後,需要時可噴灑清水、溫泉水,或適量使用含吸水成分(如甘油、玻尿酸等)的化妝水,增加角質層含水量。而由於角質層含水量在乾燥環境中超過 20 分鐘即會逐漸降低,因此皮膚容易乾燥者可加強塗抹皮膚濕潤劑。
許紹軒醫師分享,皮膚濕潤劑又包括吸水劑、潤膚劑以及油封劑,其中吸水劑如尿素、甘油、乳酸可使水分停留在皮膚表面;潤膚劑如乙二醇、甘油硬脂酸、大豆固醇可潤滑並軟化角質層,而油封劑減緩表面水分蒸散效果則為最強。
他提醒,若肌膚輕微乾燥者,臉部保濕建議以吸水劑、潤膚劑(乳液、乳霜)為主,嚴重乾燥者則建議以潤膚劑、油封劑(乳霜、油膏)為主。此外,也可考慮選用成分含有脂質層成分(神經醯胺、脂肪酸、膽固醇)之皮膚濕潤劑。
許紹軒:無呼吸道症況可考慮縮短配戴時間
至於手部保濕及清潔可選用含甘油(glycerin)、蘆薈(aloe vera)等保濕成分之 75% v/v 酒精乾洗手液,「甘油能延長水分停留於皮膚表面之時間,避免乾燥。」許紹軒醫師說道,而若保濕完手部皮膚容易乾燥者,可加強塗抹皮膚濕潤劑。
而若要抗痘,建議每日以清潔用品清潔好發痤瘡的部位一至兩次,避免過度清潔以免越洗越油,許紹軒醫師指出,使用清潔用品清潔臉部時,可以水搓揉起泡後再塗抹至皮膚表面,泡沫接觸皮膚約 15 至 30 秒後就可洗淨。
本土疫情趨緩,防疫措施逐步放寬,許紹軒醫師提醒,若無呼吸道症狀,在戶外通風處、或獨自一人於室內時,可考慮縮短口罩配戴時間,幫助臉部肌膚降溫,避免口罩悶住、摩擦刺激。